書法中的“宋四家”蘇軾、黃庭堅、米芾和蔡襄,到底該如何排名?這些古人的排各只能按個喜好來定,不象考場有標準答案。比如央視黃金100秒,我覺得這位挑戰能過,可是只差2秒被揑控的觀眾給劇了。所以說我們不是專家,不便去給他們評123。北宋四大書法家是指哪些人?宋四家是中國北宋時期四位書法家蘇軾、黃庭堅、米芾和蔡襄的合稱。這四個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書法風格,而且成就最高,故稱“宋四家”。此外,有一些人認為宋四家中的“蔡”原本應該是蔡京,后人因其為人差,所以把蔡京換為蔡襄,并認為蔡襄的藝術成就在蔡京之上。蘇軾(1037年-1101年)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,四川眉山人。北宋著名文學家、書畫家。詩詞開豪放一派,為唐宋八大家之一。蘇軾(1037-1101)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,眉山(今屬于四川)人。他和他的父親蘇洵,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于世,世稱"三蘇"。書法《黃州寒食詩帖》被譽為“天下第二行書”。借問明月幾時有,把酒悵然問青天。詩中仙翁李太白,詞里宗師蘇子瞻。文華才情冠古今,怎奈命運總多舛。滔滔大江東流去,英雄有淚不輕彈。率性直言難入耳,烏史臺前命一懸。謫居黃州逢苦雨,寒食時節更心寒。破灶空庖燒濕葦,荷鋤東坡學陶淵。悟得紅塵夢一場,幾度秋涼人世間。丁酉秋月 安書楷《蘇軾》黃庭堅(1045年-1105年)字魯直,號山谷道人,后世稱他黃山谷,晚號涪翁,洪州分寧(今江西修水)人。北宋詩人,書法家。英宗治平四年(1067)進士。神宗熙寧三年(1070年),王安石為宰相,實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對。后來新舊兩黨斗爭愈演愈烈,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。在這場斗爭中,黃庭堅站在舊黨一邊,他雖然沒有積極參加這場斗爭,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爭的旋渦里。黃庭堅出于蘇軾門下,與張耒、秦觀、晁補之并稱為"蘇門四學士",后與蘇軾齊名,世稱"蘇黃"。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詩。詩論標榜杜甫,但是強調讀書查據,以故為新,"無一字無來處"和"脫胎換骨,點鐵成金"之論。他在宋代影響頗大,開創了江西詩派。他又能詞,兼擅行、草書。草書代表作《諸上座帖》等。米芾((1051~1107)),字元章,號襄陽漫士、海岳外史、鹿門居士。祖籍山西太原,后定居江蘇鎮江。?米芾宋人米襄陽,生性半癲狂。嗜石如兄弟,摹古亂真藏。筆鋒八面掃,字勢翹肩膀。蜀素苕詩卷,天下美名揚。丁酉國慶 安書楷《米芾》米芾因個性怪異,舉止顛狂,遇石稱“兄”,膜拜不已,因而人稱“米顛”。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,人稱“米南宮”。米芾能詩文,擅書畫,精鑒別,集書畫家、鑒定家、收藏家于一身,他在“宋四家”中首屈一指。其書體瀟散奔放,又嚴于法度。《宋史·文苑傳》說:“芾特妙于翰墨,沈著飛翥,得王獻之筆意。”米芾平生于書法用功最深,成就最大。他少時苦學顏、柳、歐、褚等唐楷,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。蘇軾被貶黃州時,他去拜訪求教,東坡勸他學晉。1082年(元豐五年)開始,米芾潛心魏晉,以晉人書風為指歸,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,連其書齋也取名為“寶晉齋”。今傳王獻之墨跡《中秋帖》,據說就是他的臨本,形神精妙至極。米芾一生轉益多師,在晚年所書《自敘》中也這樣說道:“余初學,先學寫壁,顏七八歲也。字至大一幅,寫簡不成,見柳而慕其緊結,乃學柳《金剛經》。久之,知其出于歐,乃學歐。久之,如印板排算,乃慕褚而學最久,又摩段季轉折肥美,八面皆全。蔡襄 (1012~1067),字君謨,興化(今福建仙游)人。1030年(天圣八年)進士,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、知諫院、直史館、知制誥、龍圖閣直學士、樞密院直學士、翰林學士、三司使、端明殿學士等職,并出任福建路(今福建福州市)轉運使,知泉州、福州、開封(今河南開封市)和杭州府事。卒贈禮部侍郎,謚“忠惠”。?蔡襄蔡襄為人忠厚、正真,講究信義,學識淵博。宋四家中,蔡襄年齡輩份,應在蘇、黃、米之前。從書法風格上看,蘇軾豐腴跌宕;黃庭堅縱橫拗崛;米芾俊邁豪放,他們書風自成一格,蘇、黃、米都以行草、行楷見長,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,還是蔡襄。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,淳淡婉美,自成一體。展卷蔡襄書法,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,充滿妍麗溫雅氣息。蔡襄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,極負盛譽,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、歐陽修。蘇東坡在《東坡題跋》中指出:“獨蔡君謨天資既高,積學深至,心手相應,變態無窮,遂為本朝第一。然行書最勝,小楷次之,草書又次之……又嘗出意作飛白,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,識者不以為過。”